■議論紛生 讓見義勇為者“好人有好報”
12月3日,杭州向50歲的郵政投遞員向達勇發放居民戶口簿,使向達勇成為浙江第一位因見義勇為先進個人榮譽而落戶的人員。去年11月,一女子在岸邊洗衣服不慎落水,送信途中正巧路過的向達勇跳進冰冷的河里將她救起。3年前,向達勇18歲的獨子在一次溺水事故中身亡,妻子常年患病。他表示,此次取得戶口后將考慮向有關部門申請廉租房。
傳統的戶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已經形成的城鄉利益失衡格局,制約了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和城鄉發展一體化,阻礙了城鎮化健康發展。自2014年7月,國務院發布《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》以來,全國31個省份全部出臺相關戶改方案。但是從農民到居民,不是簡單改個名,更重要的是,讓每一位進城落戶的農民在教育、就業、醫療、住房和養老等各方面都能有“我是城里人”的底氣。要知道,大城市特別是特大城市戶口的背后,涉及子女入學、購房、買車等諸多權益,這讓“落戶”變得炙手可熱。從基本層面上看,這些特大城市的落戶渠道,主要有高校應屆畢業生、人才引進、親屬投靠和工作調動等,卻無法涵蓋其他普通勞動者,而這些分布在各行各業的勞動者,同樣是城市發展所必需的建設力量。我們也看到,一些地方推出了積分落戶政策。這個政策的實施,從制度上給大城市外來常住人口帶來公平落戶的機會。一方面滿足了控制城市人口規模無節制增長,避免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跟不上人口增長帶來的城市病;另一方面,由于積分落戶制度所要求的時限和加分獎勵政策,能夠吸引城市發展所需的人才。既能調節人口,又能引進人才,是一種相對公平合理的機制。
小馬飛刀以為,一座城市要發展,一定要向外招攬人才。招攬人才靠的是什么,不僅僅是優厚政策和良好的創業環境,還需要有人文關懷的城市氣質。就拿見義勇為來說,見義勇為雖是人本能的道義沖動,但基于其本身附著的風險性與后續救濟機制的不確定性,很多人在道義面前又往往投鼠忌器,望而卻步。當見義勇為成為需要衡量成本與后果的“風險投資”,怯懦與逃避便會成為公眾本能的反應,一旦這種情緒迅速傳染,就會形成同樣冷漠自私的社會氛圍。見義勇為是現代社會所必需的道德資源。見義勇為是對正義的追求,對良知的呼喚。事實上,我們的社會并不冷漠無情,也不缺少見義勇為的良善,但正義的觀念只有在良性的社會土壤中,才能真正地生根發芽開花,成為民眾一念之間“習慣成自然”的向善本能。當然,盡管見義勇為不能用金錢衡量,但除了精神上的感動與崇敬之外,量化的物質手段,往往可以最直觀地見到社會對善行的態度,在很多時候,它往往是最為直接和真誠的。只有展現出全社會對正能量的宣揚,并為社會價值選取指明正確的方向,才能形成具有示范效應和激勵效應的道德生成機制。這也是對道德生產者應有的回報。
小馬飛刀
版權聲明:
凡文章來源為"蘭州新聞網"的稿件,均為蘭州新聞網獨家版權所有,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;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"蘭州新聞網",并保留"蘭州新聞網"的電頭。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及時與我們聯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