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經風靡市場 如今難覓蹤影 新年將至 掛歷為何不香了?

2020年即將結束。相比于春節,陽歷新年沒有那么多講究,老百姓最大的儀式感可能就是“換掛歷”。連日來,記者走訪發現,隨著智能電子產品的普及,近年來市面上已鮮有商家主動出擊做傳統掛歷生意,取而代之的則是更精細的制作工藝,更具創意外形的私人訂制日歷、文創日歷。盡管如此,很多市民依然保持著新年換上新日歷的習慣,日歷陪著人們計算春夏秋冬、四時冷暖,度過一個個重要的日期。等到一年結束了,再鄭重其事地換上一本新的,辭舊迎新的儀式感才夠味兒。
1
故事 老奶奶買的不是掛歷是情懷
家住武都路的耿奶奶退休前是一名教師,生活文藝又嚴謹,多年來一直有看日歷的習慣,欣賞掛歷上美人美景的同時也規劃自己的日程安排。每到年底,耿奶奶總會收到親友贈送的掛歷。但今年都到年跟前了,耿奶奶還沒有“等”到掛歷。家里的小輩告訴奶奶,如今很少有單位再做掛歷當作年底福利發給員工了,市面上也不太常見賣掛歷的商家。“就這樣,掛歷成了耿奶奶年底的一樁心事。
過年你還買掛歷嗎?傳統掛歷在哪買?為此,記者走訪各大市場追尋答案。
2
現狀 實體店掛歷數量少、種類單一
12月8日上午,記者走訪了城關區的一些文具店、便利店,沒有發現賣掛歷的商家。
在一只船小學附近,一家文具店的老板告訴記者,他們很早就不做日歷生意了,主要是因為主賣學生用品,日歷利潤太低,也不好賣,容易虧本。
隨后,記者又來到義烏商貿城三樓文化用品區域,百余家店面只有零星的近10家搭售日歷,不多的幾幅掛歷在不顯眼的位置懸掛著。而把日歷作為主要賣品的僅有三四家,普通掛歷的價格基本在8元至10元,價格的高低取決于掛歷印刷質量及包裝。
“我們有手撕日歷、臺歷、掛歷,明年是牛年,五牛圖、剪紙牛等圖案的掛歷賣得最好,日歷里的內容以健康、養生、飲食為主。”一名銷售員說。記者看到,商場里不乏前來買掛歷的市民,其中大部分是老年人,他們饒有興致地觀察著每一幅掛歷,再三比對選出自己最滿意的。此外,也有年輕人來買掛歷。“我是來幫爺爺買的,他90歲了,一定要讓我給他買本手撕日歷。他們這代人習慣了用日歷,搬家、結婚都會看看上面的禁忌。”30多歲的錢先生一邊挑選日歷一邊說。
3
轉型 定制日歷、主題文創日歷成為新寵
實體店不好買,那線上情況如何?記者登錄幾個知名電子商務平臺,在搜索欄輸入“日歷”、“掛歷”等關鍵詞,不少商品出現在搜索結果中,國潮掛歷、牛年中國風大紅掛歷、創意油畫掛歷、一鍵傳圖定制掛歷等種類繁多。其中,標價最高的500余元,最便宜的1元。有市民發覺在實體店不好買掛歷后,開始轉為從網上定制,“我只需要把照片準備好,12個月翻完,每一張照片都有我們一家人一年的美好回憶。臺歷架還能重復使用,明年再換新的內頁就好。”市民王女士說,網上定制的臺歷有很多模板可選擇,價格不貴,也很有紀念意義,“近五六年,我每年都會為自己家和孩子爺爺家定制不同的照片臺歷”。
為了迎合年輕人的文化需求,不少公園、書店、商家也推陳出新,設計了一系列更加注重知識內涵和科普功能的主題文創日歷。如頤和園今年推出了建園270周年限量版《頤和園日歷·2021(長廊彩畫)》,332個長廊彩畫匯集成冊,頤和園中的蘇式彩畫躍然紙上;故宮博物院今年首推《故宮日歷·親子版》,以故宮館藏的“牛”文物為線索,收錄了72件故宮“牛”文物賞析,延展出72個文物音頻伴讀和24個原創卡通音頻故事,可看、可聽、可玩;還有重養生的健康日歷書、備戰高考的高考日歷書、喜歡旅游的驢友旅行日歷書……不同的定位,使不同需求的讀者都能“有歷可翻,有歷可讀”。
■后記 用日歷記錄特殊日子、憧憬美好未來
接受采訪時,年長的、年輕的市民都有著自己不同的日歷喜好。但是,不論形式如何變化,當我們在年末之余,端起過去一年用過的日歷,上邊或有晨起時匆忙記錄下的工作計劃,或有假日前早已規劃好的出游行程,或有規規整整提前圈出的友人的生日日期,或有深夜在臺燈下用沮喪字句表達的煩惱……這些痕跡,都實實在在地告訴我們,在過去的一年里,自己都經歷了哪些有意義的日子。在這些日子的流淌中,我們也憧憬著美好未來。
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張丹 文/圖
版權聲明:
凡文章來源為"蘭州新聞網"的稿件,均為蘭州新聞網獨家版權所有,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;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"蘭州新聞網",并保留"蘭州新聞網"的電頭。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及時與我們聯系。